由人民日报社国际金融报主办的2023中国国际品牌建设论坛11月24日在上海召开。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在论坛上表示,中国大市场将催生出更多全球知名品牌。未来5年,中国市场知名品牌的数量和影响力将会超过美欧等西方国家,未来将由中国引领全球知名品牌发展。
高端品牌在全球价值链中具有影响力。据魏建国介绍,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当前知名品牌在全球品牌总数中不超过3%,但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却超过40%,销售额超过50%。
魏建国表示,中国品牌已从初期发展阶段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应抓住当前中国大市场的独特优势。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呈现五大特点。一是国潮经济,中国消费者对国货的认知度、接受度、自豪度、喜爱度明显增加。二是绿色低碳经济,除了外贸“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外,机器人、高铁、消费电子等会有好的表现。三是颜值经济,将颠覆整个传统市场的消费观念。四是乡村经济。二三线城市及农村经济还有巨大的潜力。五是数字经济,这为中国特色品牌发展提供肥沃土壤,引领中国新品牌发展。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高级顾问张光平在主旨演讲中表示,要把国际品牌的发展、竞争力的提升与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技自主度的提升密切地结合起来,我国的国际品牌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增加内生动力。
据张光平介绍,从手机市场来看,苹果和华为两大品牌对应的企业近年来研发投资排名全球前列,引领全球科技创新,显示科技对品牌的巨大贡献。
“通过全球主要手机品牌(电讯商)研发投资和市值比较可以得出,研发投入是专利的基础,是主要国际品牌市值增长的底气。”张光平表示,要通过提高研发投资来增加品牌真正的科技含量,进而推动这些品牌的市场价值提升。
张光平进一步强调,知识产权不仅成为激励创新的“催化剂”,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我们真正要创造国际品牌,必须要有国际专利来做支撑。我们要推动中国的国际品牌走向世界,必须要加强国际专利,把这个短板补起来。”
“前天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昨天是美国的感恩节。虽然二者名称不同,一是与天沟通,一是与人沟通,但本质上都是沟通,沟通是人类的本质性特征和内生需求。”国际金融报总编辑徐冲表示,“宏观而言,这个本质性特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因,微观而言,它又是国际品牌建设的客观基石,当然,它同时也表明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正是这些共同点与差异点,一起形成了国际品牌建设中沟通和传播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挑战性。”
在谈到品牌建设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方面,华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蒋松荣表示,上市公司注重估值,而估值跟品牌基本是正相关的,品牌代表了企业公信力与客户的信任,品牌能力越强,影响力越大,往往有更高的资本市场估值,该逻辑在国内外资本市场基本一致,跟估值高度相关。同时,品牌力越强,融资也会更加便利,无论是资金成本,还是发行债券。
蒋松荣还提出了三点趋势,一是始终不变的就是中国品牌的性价比,但品质越来越升级;二是品牌越来越强化文化属性,国潮品牌、文化产品都更多地体现文化自信;三是创新,很多领域细分品类的创新不断让品牌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校对:苏焕文
推荐阅读:
国联500 (515550): 国联中证5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产品资料概要更新
贵州银行中期业绩新亮点:强化惠农金融服务 奏响乡村振兴乐章
助力企业纾困 守护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