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孙燕 上海报道
11月21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专题调研推进“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工作。
此前,上海市《关于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的若干措施》已自9月20日起施行。更早在2022年,《上海市推进高端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提出要探索工业上楼新模式。
上海总占地面积约6340平方公里,按照到2035年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的规划,如今建设用地总量已接近“天花板”。
在产业空间日趋饱和、产业用地及厂房资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下,上海提出了“工业上楼”解法。工业上楼,是将传统单层铺开的扁平式厂房,汇聚到高楼层的垂直化空间形态,让企业在高层楼房中进行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办公。
有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并不是所有工业企业都适合上楼。在上海,“工业上楼”可能更多侧重于设计、研发、展示、会务、商务等。毕竟,制造业建筑在设计时,承重、高度、跨度和研发类企业都有所区别。
推动轻生产、低噪音、环保型企业“工业上楼”
从国内“工业上楼”的经验来看,工业上楼企业需满足设备载重、减震隔震、工艺需求、环保安全、垂直交通五方面要求。
目前,“工业上楼”先行城市招引的“上楼企业”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智能装备等领域。如出台了国内第一份“工业上楼”详细工作指南的深圳市宝安区,提出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关于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的若干措施》中,上海明确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推动轻生产、低噪音、环保型企业“工业上楼”。
对于城市而言,“工业上楼”有助于顺应产业升级趋势、突破产业用地瓶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对于企业而言,“工业上楼”则有助于实现产业链协同。
如在无锡首例大型“工业上楼”项目――太湖智谷科技园中,入驻的工业企业以集成电路行业组装、封装、测试等轻组装的企业为主。因此在同一幢楼,半导体器件装好即可进行测试。
在11月21日的专题调研中,龚正也指出要注重培育引进“链主”企业,鼓励有条件的“链主”企业率先上楼,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完善人才、技术、数据、资本等要素服务配套,努力营造“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
存量、增量“双管齐下”
从推进“工业上楼”的思路看,上海主要从存量、增量两方面切入。
存量方面,为鼓励存量工业用地提升容积率,响应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的“探索完善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不再增缴土地价款的细分用途和条件”,上海市《关于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的若干措施》同样明确:对存量工业用地提升容积率的项目,免于补缴土地价款。
增量方面,上海以打造智造空间为切入点,丰富“工业上楼”的载体。具体而言,上海鼓励国有、民营和外资等各类主体参与智造空间建设,力争三年推出智造空间3000万方,涵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时尚消费等8个板块,其中生物医药板块500万方。
此前在9月初,上海首批智造空间・生物医药标准厂房及重点项目,已经率先在张江创新药基地开工,打响了上海建设500万平方米生物医药标准厂房的“第一枪”。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还创新推出了产业综合用地,明确智造空间项目适用产业综合用地(M0)政策,允许混合配置工业、研发、仓储、公共服务配套用途等功能。
从土地性质看,前述业内人士指出,“工业上楼”意味着土地性质从工业用地变成了产业用地。而在工业用地(M类)中增加新型产业用地(M0),体现了城市盘活既有土地资源的一种新思路。
上海市经信委总结指出,上海将从五方面推动“工业上楼”:一是优化规划调整环节,释放制造业发展空间;二是推出产业综合用地,加强产业功能混合;三是强化资金支持,激发“工业上楼”积极性;四是整合要素激励,吸引制造业企业入驻;五是落实精准管理,积极稳妥推进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