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5日,第727次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成功召开。图为执行主席刘德培教授、李振吉教授、张启明教授、陈东义教授在主持会议(从左到右)

  中新网北京9月13日电 9月5日—6日,以“健康医学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方法”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727次学术讨论会在北京成功召开。

  会议聘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刘德培教授、世界中医联合会李振吉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张启明教授、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陈东义教授(线上)担任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来自国内20余家单位的40余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

  会议围绕健康医学的理论体系、健康医学的技术方法和健康医学的技术应用等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刘德培教授、张启明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大医学、大卫生和大健康背景下健康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技术原理》《健康医学的学科体系和技术方法》的主题述评报告。

  健康医学重心应在“预防”

  “健康医学,不是疾病发生之后再去诊断和治疗,而是提前发现问题,让医疗的重点前移。”中国中医科学院张启明教授在本次香山科学会议上表示,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需要从“疾病医学”走向“健康医学”。

张启明教授在727香山科学会议上详述“未病”测评原理

  “例如高血压,生物医学中,调节血压的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在这个机制下研制出靶向药物去治疗。”张启明教授解释,健康医学指导下的治疗方式则有所不同,其关注的不是血压高低,而是血压的调节能力,“如果血压不高,但是血压的调节能力降低了,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未病’。经过一段调理,让血压调节能力提高,不发生高血压,这就是‘治未病’。”

  检测人体功能态势,该如何实现?生物医学的检测通常是特定条件下的短时间检测,健康医学的检测则需要针对人体新陈代谢及其调节能力等快变量的检测,通常是自然状态下的长时程实时检测,大型设备并不适用。

  “除了大型设备,便携、廉价的可穿戴设备也可成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张启明教授称,可穿戴设备产业在中国发展迅速。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陈东义指出,“可穿戴这一类产品,在中国是万亿产业,无论是产业链还是人才,在世界上都处于前列。”

  通过一块手表,对人体的脉搏波、呼吸、体温、步态等进行实时监测,进而反映中医五藏的不同功能状态,就可以实现对健康状况的提前评估和针对性调整。“比如我们研究得出,心衰患者具有4个特征,首先就是脉搏波先高后低。其次,体动越来越少。还有就是心率的变异性越来越小、心率越来越快。如果我们能够发现规律,就可以综合中西医学的知识,提前进行预警。”张启明教授解释。

  本次会议上取得的新的专家共识

  “中医的理论优势是‘预测未病’、‘治未病’,健康医学需要发挥中医优势。健康状态功能测评提供了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具有重大意义”。“中医理论讲的天人合一,天干地支,都十分重视时时刻刻、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而(目前我们研发的)可穿戴设备能做到全天候、全场景、全时程,将实现中医望闻问切能力的延伸,成为大健康医疗器械的重要成员”。“张启明教授团队在‘未病预测’领域实现的成果令人振奋,为健康医学,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提供了可靠的工具”。张启明教授领衔的项目团队在“未病”测评理论体系上的开创性工作与技术方法新应用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并对前景高度肯定。本次会议上,与会专家也在以下几方面取得共识:

  首先,健康医学需要多方面的投入。世界卫生组织强调了健康医学的重要性,提出:“21世纪的医学不能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该以人类的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2030年我们要实现“健康中国”,而健康医学与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思路完全不同,需要构建新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这需要中西医融合、医学和工程技术融合,需要新技术的推动,社区机制的落地,全民配合,也需要国家的支持。李长明院士指出。

  其次,张启明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可穿戴设备投入市场以来,累计产生中医报告330余万份,让百姓真正实时的看到自己健康调整的效果,“通过可穿戴设备,我能提前至少半个月清晰地为心衰或脑梗患者提供预警”,与会专家张建宇说。通过可穿戴设备和张启明教授团队的中医报告,给普通百姓“赋能”,大家能通过简单的学习获得实时监测中医健康水平的能力。

  最后,实现健康医学要做全因素的健康管理。健康医学需要全新的理论和技术。健康监测的目的不是研究机理,也不是找生物学基础,更不能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相反,正是要考虑所有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把人体的抗病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监测出来,进而有针对性的调整,才是健康监测的核心目的。

  “功能状态测评”运用于国家卫生保健当中,在人们“未病”之前积极采取干预措施,预防疾病更进一步发展,将会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健康利益,为个人和国家节省更多的医疗费用,降低医疗负担。

【编辑:罗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