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12月6日电 题:百亿立方米“南水”滋养“天津卫”
记者徐思钰、黄江林
冬日时节,黄叶飘零,落木萧萧。站在位于天津市西青区的南水北调外环河出口闸望去,一侧方正的蓄水池里“盛满”了南来之水,微风拂过,波光潋滟。
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天津干线的终点,也是天津市引江供水的起点。“南水”从这里通过泵站加压送往水厂处理后,顺着纵横交错的城市供水管网,化作涓涓清流,流向千家万户。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以来,引江原水常规监测各项指标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显著改善了天津供水水质,为天津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优质可靠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王强说。
位于天津市西青区的南水北调外环河出口闸一景。记者徐思钰 摄
天津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20世纪80年代,引滦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用水紧张局面,但水资源供需矛盾依旧突出。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线和天津市内配套工程实现同步通水,成为继引滦入津工程之后,天津的又一条城市供水“生命线”。
“以前喝水要放点茶叶,遮一下苦咸味儿。”天津市武清区南蔡村镇聂官屯村党支部书记王顺明说,“现在喝上了长江水,口感真好啊!”
2019年11月,聂官屯村家家户户用上了“南水”,村民们就此告别苦咸水,生活越来越甜。
“截至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天津市调水超102亿立方米。成为城市供水主水源,供水范围覆盖15个行政区。”天津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处长赵岩说,一泓清水北上,实现了老百姓“喝好水”的愿望。
“南水”来之不易,每一滴都要充分利用。天津加快实施水厂扩建改造提升工程,充分发挥“南水”效益,服务市民生活和工业发展。
记者在天津市杨柳青水厂看到,多个絮凝池、沉淀池整齐排开,设备运行有序。
杨柳青水厂原为设计规模5万吨/日的加压泵站,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辖区居民和企业用水量激增与水压不足等矛盾日渐显现。2021年,杨柳青水厂改扩建工程开始实施,2023年11月,水厂正式通水,产水规模10万吨/日。
坐落于西青区杨柳青工业园的天津鑫宝龙电梯集团有限公司,自投产以来,受水量、水压不足之困,未能释放出最大产能。“杨柳青水厂扩建增产后,企业的生产用水以及员工生活用水都得到了显著改善。”该企业行政部部长周培说。
“扩建后的水厂为区内重大项目建设及今后运行提供了可靠水源保障。供水服务区域还将外扩,预计受益人口将超45万人。”杨柳青水厂厂长张静仁说。
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津滨水厂使用引江、引滦双水源保障,供水区域覆盖津南区、滨海新区等地。2023年1月,津滨水厂二期扩建完成后,峰值供水规模提升至每日75万立方米。“津滨水厂运行十年以来,供水量逐年上升,服务了多个大型项目建设运行。”津滨水厂党支部书记、经理岳莹说。
11月19日,游人在海河岸边观赏海鸥。记者李然 摄
在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的同时,南水北调还改善了天津生态环境。正值候鸟迁徙季,七里海、北大港等主要湖泊湿地,鸥鹭齐飞、百鸟云集。天津市水务工程运行调度中心主任刘战友介绍,自2016年起,天津逐步实现对海河、子牙河等中心城区重点河道的常态化补水,对主要湿地及部分河道定期补水,年均实施生态补水10亿立方米以上,进一步提高了河湖水系连通循环能力。
“2023年,全市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60%,为历史最高水平,12条入海河流水质总体达到Ⅳ类以上,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刘战友说,依靠充足生态水量的保障,天津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看得见的河湖风光日益美好,看不见的地下水位也稳步回升。2023年底,天津市深层地下水开采量降至0.44亿立方米,地下水位呈稳定上升趋势。
“目前,已经成为天津主水源的‘南水’,为天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赵岩表示,引江水来之不易,天津市将落实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推动节水型社会创建,确保“南水”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