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华三集团副总裁、金融事业部总经理 王旭东

过去十年,我们看到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在内的无数个新兴热点技术不停轮转,催生了诸多金融科技新贵,它们以创新的模式不断冲击传统金融的领地。在此过程中,金融业的传统边界被逐渐打破,甚至于传统金融的管理结构和运营模式都被一一打破,金融业步入数字化转型快车道。

随之,金融业对于数字化的认知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过去数字化技术只是金融业务的辅助,但随着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数字化技术渐趋成为金融业务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不仅重构了金融业务的模式,也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多种新的产品服务形态。在此背景下,我们也有了这样的思考,面对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十字路口,如何从业务转型的视角,去审视金融科技发展的路径。

化被动为主动,坚定信念投入数字化转型

金融数字化转型并不等同于把传统金融业务“线上化”和“数字化”,而是要使用数字技术推动商业模式、运营模式、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变革。

我们看到现如今银行业务的不断推陈出新、快速迭代,其背后是云化架构对业务系统敏捷开发的支持。各个银行推出小微贷款,大大简化放贷过程,使金融服务可以普惠于广大民众,这背后是数据要素价值的释放。

数字化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让金融机构有机会实现业务创新,建立差异化的优势,在金融行业激烈的竞争中崭露头角。每一个金融机构都是独一无二的,数字化转型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别人的成功模式,还要与自身业务发展现状及特点相结合,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设计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之道。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化被动为主动,更为坚定的投身于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

敏捷创新,云原生架构成为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基石

2017年前后,正是以电商为代表的互联网化交易爆发的高峰期,电商购物节这样高密度支付行为,对支付清算业务提出了很高的挑战。

洞见趋势,行稳致远——金融数字化转型赋能业务变革的探索

网联清算体系的诞生,不仅纠正了第三方支付机构违规从事跨行清算业务,改变支付机构与银行多头连接开展业务的问题,同时其也展现出强大的业务处理能力,承担起了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清算业务,实现非银行支付机构及商业银行一点接入,之所以能够快速构建起如此强大的业务处理能力,正是因为其“一出生”就是建立在分布式云架构体系之上。

在金融云的早期,金融机构更多是以设备和资源为中心,通过云化的资源池,降低IT硬件的成本,并提升IT管理的效率。随着金融机构数字化进程的深入,金融机构逐渐展开对业务系统的云原生改造,初步形成了以“应用”为中心的云计算全新构建模式。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正以云原生为核心的现代化开发方式,利用容器、微服务、动态编排、DevOps、混沌工程和低代码开发等相关技术,搭建现代化IT架构和业务系统,以支持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弹性扩展和应用的快速部署,满足业务快速变化的需求。

云原生技术的引入,使得金融机构获得了更快的创新能力,让业务得到快速拓展,金融数字化转型由此进入到发展的快车道。

拥抱数智化,AI驱动的业务变革

云原生对金融行业更多是技术变革,而数据价值的释放,则直接带动了金融业务的变革。

以商业银行核心的信贷业务为例,传统的信贷业务需要通过看流水、看报表、要抵押、要担保实现授信与放贷,不仅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而且小微客户由于缺乏抵押品,难以获得贷款。随着数据价值的释放,通过资产、工商、征信、税务等数据的整合,可以快速评价客户的偿还能力,实现快速放贷,无抵押放贷,让金融服务普惠到小微客户,信贷业务的形态由此被改写。

数据价值的释放是金融业务的动力来源,而人工智能又是数据价值释放的倍增器。在风控决策场景中,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训练出优秀的算法来识别账户活动的情况,检测异常行为,并对其未来的活动模式进行预测,从而防止身份欺诈引发的金融风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打造数智化能力,并将其应用于金融业务链条中的各个环节中,比如渠道营销、客户服务、财富管理、风险控制等,实现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以及智能化升级。

打造开放金融生态,隐私计算大行其道

金融科技不仅促使着银行业务的变革,同时银行的形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布莱特·金提到:智能手机的出现标志着银行业进入BANK 3.0时代,银行可以通过各类APP让客户随时随地获得金融服务,而已经到来的BANK 4.0是无感知智能银行的时代,银行服务无处不在。

随着网点的消退、各类APP大行其道,银行开始意识到通过Open API或SDK等技术方式将自己的金融服务开放给合作伙伴,构建开放的生态圈,与合作伙伴实现深度流程融合、数据共享,可以有效的提升其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这种开放的、嵌入式的金融服务模式不仅能带来更多的创新来源,也能为客户提供更多类别的无缝金融服务体验,以此提升客户粘性、拓展客户渠道、提升资源的复用性,增加额外收入。

银行与合作伙伴间的数据共享虽然能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带来业务创新,同时也带来了客户隐私暴露的隐忧。为了解决数据共享中的安全隐患,各个银行都开始加快隐私计算技术的探索和应用,当今市场上隐私计算技术百花齐放,既有以多方安全计算为代表的基于密码学和安全协议的实现方式,也有以可信执行环境为代表的基于可信硬件的技术方案。

现如今,金融市场各方对跨源、跨领域、跨用户的数据流通共享需求日益增大,隐私计算将从“单点实验”迈向“全面推行”阶段,在金融信贷风控、反洗钱、反欺诈、营销、保险定价与理赔、业务协作等场景中逐步得到应用。

深化数字货币应用场景,确立区块链和分布账本的技术价值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不仅仅各个金融机构在进行业务创新,整个金融行业的基础要素之一——货币也在发生变化。

从201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专门团队对数字货币进行研究。2019年底,数字人民币相继在几个地区开始进行试点,它不仅是数字形态的法定货币,也是一种新的支付手段。截至2022年8月31日,15个省(市)的试点地区累计交易数字人民币3.6亿笔、金额1000.4亿元,支持数字人民币的商户门店数量超过560万个。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具有更加安全、高效、可靠、信息更加透明等优势,使得其应用正从小额的零售支付向大额支付、跨境支付、金融服务延伸。例如,数字人民币可加载智能合约,在供应链金融、乡村振兴等场景中发挥其独特作用。

随着各国对于数字货币研究的深入,部分央行已经开始探索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方面的应用。例如,由法国央行、瑞士央行、国际清算银行等共同实施的Project Jura项目。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与数字货币应用的不断深度融合,数字货币将在支付清算、数字票据、银行征信、金融审计、金融风控方面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

迈向未来,金融业需要科技赋能的同路人

从如上这些案例,技术升级驱动着业务变革远未到终点。金融数字化转型,注定是一条长期演进的科技创新之路,但金融科技的核心还是金融场景,科技并不是金融机构的专长,还需要科技公司的同路人。

深耕金融行业超过30年,新华三集团一直担当着金融行业数字化赋能者角色,服务中国90%以上的金融机构客户,深度参与了各银行、保险和证券机构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对于金融科技发展趋势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有大量经验和最佳实践,新华三有意愿也有能力与各家金融机构一起,共同探索金融科技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