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春霞

  日前,国家医保局等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2023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2023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为1020元,其中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640元,个人缴费标准每人每年380元。

  同时,《通知》要求统筹城乡居民医保和大病保险资金安排使用。抓重点人群包括学生儿童和新生儿、流动人口等参保工作,动员更多符合条件的人员参保,加大参保缴费工作力度,确保应参尽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冯文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知》有许多新亮点引人关注,一是在筹资标准方面,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持续增加对医疗领域的财政补贴,这体现了国家对民生的关切。

  二是凸显了这些年医保改革的总方向,用各种措施逐步降低居民在医疗领域的相关费用支出负担。特别是沿着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的方向推进改革,落实了一些具体措施,其中包括进一步提升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通过提升缴费水平,进一步做实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相关的衔接。因为近些年,医疗健康领域一个大的风险,就是部分人存在因大病致贫、返贫的情况,是当前需要着力防范的突出问题。而目前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筹资保障水平有限,不能有效防控因大病发生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灾难性风险。在此情况下,通过大病医保更好地与基本医保协作,让大病情况发生后,也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三是问题导向明确,聚焦重点人群、关键环节,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针对流动人口、学生、儿童、新生儿等重点人群参保可能存在的死角,《通知》提出了实施精准参保扩面,动员更多符合条件的人员参保,加大参保缴费工作力度,确保应参尽参。又比如,加强居民医保生育医疗费用保障,进一步减轻参保居民生育医疗费用负担。这也是推动生育率水平提升的一个有效措施。

  四是改革强调全方位和联动。在待遇保障方面,要求全面落实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促进制度规范统一、待遇保障均衡。同时,还对医保支付、集中采购和价格管理等的落地提出了具体要求。

  冯文猛认为,只有通过科学化、有效化的管理,形成法治化、规则化的大环境,才能达到医保统筹推进的效果,也使得医保改革更可预期,给包括医院、医药企业、其他服务方在内的各相关方稳定的预期。在规则清晰的框架下做相关工作,也有利于推动改革落地。

  药盾基金理事解奕炯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称,从《通知》中可以看到城乡居民的医疗补助有所提高,这也是医保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立足医疗保障救助的能力来稳定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贫困人口的参保率,完善防范和化解因病返贫、致贫的机制,巩固多年来建立起来的基本医疗保障成果。

  对于如何坚决守牢不发生因病返贫底线,解奕炯认为,一方面要优化分类资助的参保政策,完善困难群众参保核查对比机制和健全参保台账,确保应参尽参、应交尽交、应保尽保。另一方面,还要科学设定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的预警监测。此外,还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困难大病患者的救助帮扶,形成多元化的救助格局。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将更聚焦重点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