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天昶
随着人们减糖意识的逐步提高,近年来,“低糖”“无糖”系列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许多含糖食品制造企业也推出了一系列相应的产品。
近期,市面上出现了一款“减糖乳饮料”。与大多数减糖或无糖饮料所不同的是,该款饮料减的是乳糖而非蔗糖。产品包装上注明,与同系列非减糖乳饮料相比,减糖乳饮料的糖含量明显减少。
作为一名消费者,最直观的感觉大概率会是这款乳饮料糖含量低,热量也低,更为健康。那么,这类减糖饮品与其他大多数减糖饮品相比是否一样?对于追求低热量健康饮食的消费者而言,能否有助于实现减糖、控糖的目标呢?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有必要先知道:为何要减糖?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糖的过量摄入是肥胖的一个重要诱因,并容易引起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和一些癌症。为了减少人们因过量摄入糖而引致的患病风险的增加,世界卫生组织于2015年出台了糖摄入指南,建议每天摄入糖的量不要超过每日能量总摄入量的10%,最好不要超过5%。根据中国人的饮食结构,这个比例分别对应于50克和25克糖。
近年来,中国居民糖的摄入水平在不断上升,糖的消费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热量需求向甜味剂需求的转变。因担忧消费过多的糖会增加居民健康风险并造成社会整体福利的损失,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早期干预,开展减糖专项行动。目前,国家已经针对个别人群或在部分地区开始了对糖的消费干预的探索。例如,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19年1月31日发布了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提出开展“减糖”专项行动,要求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限制销售高糖饮料和零食,食堂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糖食品供应。
那么,减糖到底该减哪些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所要控制摄入量的“糖”的范畴是游离糖,而非传统认知里的食糖——也就是以甘蔗或甜菜为原料制取的糖。相比于食糖,游离糖的范围更广,简单来讲,游离糖指的是游离状态的糖。因此,游离糖通常不包括天然存在于食物中的糖,包括天然存在于水果、蔬菜中的糖以及乳品中的乳糖。主要原因在于,完整食物中的糖由一层植物细胞壁包裹,在人体中消化起来相对缓慢,不易在短时间内产生较高热量以致形成多余的脂肪,因而对人体健康带来的风险相对较小。
此外,食用天然食物还会有许多附加好处,比如水果、蔬菜对唾液流动的机械刺激的影响,有助于减少糖对人体带来的潜在风险。与游离糖接近的一个概念是添加糖,也是大家相对熟知和容易理解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被添加进去的糖(游离糖)。添加糖与游离糖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不包括鲜榨果汁中以游离状态存在的果糖,这部分糖的摄入量只占日常游离糖摄入量的一小部分。因而,添加糖和游离糖的概念通常可以被视为是等同的。
含糖饮料是目前中国居民摄入糖最主要的来源产品。相对于固态的含糖食品,液态的含糖饮料不容易引起人的饱腹感,一次性摄入量相对更多,也更容易引起糖的过量摄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中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城市居民通过含糖饮料和乳饮料摄入的游离糖的比例为42.1%。所以,减糖应先控制含糖饮料的摄入量。
在此背景下,为响应居民对低糖、无糖食品的需求,许多“无糖”饮料被开发出来,并因此成为饮料市场上的新宠儿。这类饮料通常以低热量的代糖(包括甜菊糖、阿斯巴甜和一些糖醇等)作为甜味剂来替代传统含糖饮料中高热量的添加糖,单位容量饮料的热量值较低,从而达到既可以满足甜味需求又不用摄入过多热量的目的。
了解了这些,对于一开始的问题,便有了答案。
事实上,对于一开始谈到的“减糖乳饮料”,与同系列非减糖乳饮料相比,添加糖的量实际上变化并不大。而在制作过程中被“减”掉的乳糖,甜度较低,单位质量的热量值相对于蔗糖等添加糖而言并不算高,并且乳糖还具有促进钙、铁等矿物质的吸收、调节肠道功能等功效。从整体的营养价值来讲,减糖乳饮料相对于非减糖乳饮料而言可能更低。
只不过,对于乳糖不耐受的人群,摄入乳糖可能导致腹胀、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含乳糖饮料对这部分人群来讲是不适宜饮用的。因此,减糖乳饮料最适宜的目标人群其实是乳糖不耐受的消费者。而对于当下大部分追求低热量饮料消费的人群而言,真正需要减的,其实应该是乳饮料成分中的添加糖。
事实上,这类减糖乳饮料更多的是蹭无糖饮品的热度,改变了其原有的目标人群,将原有针对乳糖不耐受消费者的产品进行再包装。在这种情况下,减乳糖而不减添加糖的“减糖乳饮料”,很容易误导消费者。这种营销策略,反而可能会在“减糖”心理的驱使下带来糖摄入量增加的结果。从这点上来说,这类“减糖”饮料的出现,可能并不利于实现减糖、控糖的目标。
健康饮食固然重要,但消费者在购买低糖、无糖食品时还需注意识别,避免带来相反的结果。此外,中国的糖的消费干预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关注消费端,在生产端也要进行“发力”。无糖食品品类的研发需要倡导和推动,但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还需要强化对饮料行业的监管,要求企业在进行外包装设计时要严谨规范,避免企业一味地追求市场份额和利润而实施误导消费者。比如对于本文所讨论的减糖乳饮料,应要求企业在设计外包装时,明确标注为“减乳糖乳饮料”,而非“减糖乳饮料”。再比如对于之前热议的无添加蔗糖饮料,应标注为“无蔗糖饮料”,而非“无糖饮料”。
【编辑:谢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