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监管体系迎来重塑。在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涉及金融机构改革的多达六项,成为本轮机构改革最受瞩目的领域。
其中,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统一监管除证券业之外的银行、保险和金控公司。这也意味着,成立五年的银保监会即将完成历史使命。
新的金融监管架构,无疑承载着高层的期待,那就是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和持续监管,以“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而这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被列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不立危墙之下
中国经济总量在2022年站上120万亿元,与之伴随的是,中国金融市场正变得日益庞大和繁复。
在1992年“南巡讲话”和2001年“入世”两个历史时点之后,国家分别形成的证监会和银监会、保监会,是分业监管主导的时期,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一行三会”。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快速迭代的金融产品之间监管套利越来越严重,影子银行和结构化产品泛滥成为“灰犀牛”,监管有如“牛栏关猫”,力有不逮,风险四溢。
于是,在2018年,银监会和保监会率先合并为银保监会,从机构监管迈向功能监管。过去五年,打破刚兑,破除通道,对资管市场统一标准,极大约束了此前暴露的风险。但银保监会并不能解决风险监管的全部问题,随着外部环境的剧变和经济增长的放缓,金融风险的压力愈大,村镇银行暴露出的新问题,亟需新的金融监管架构,以更有效管控风险。
新世纪以来的20多年,金融监管从分业走向混业,从机构监管走向功能监管,也是经济基础不断决定上层建筑的过程。中国经济在长期增长和周期轮转情况下,没有发生大的金融危机,不是金融监管多么完备,而是政府强力提供的信用保障和风险兜底,以及经济维持增速不坠,使得金融市场得以消化各种或大或小的风险,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监管不足的问题。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得内外环境发生很大变化,金融监管自身必须与时俱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此次金融监管横向纵向都进行了改革,总的来说,央行负责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和证监局负责微观审慎监管,这种“双峰监管”在隐约成型。
不断长出牙齿
分还是合,抑或松与紧,无所谓好还是不好,都是针对不同阶段经济发展所采取的方法论。金融监管的复杂之处,就在于金融市场是个信用市场,风险无处不在,瞬间发作。这几天,美国硅谷银行的破产就非常突然,破产前一直是优等生,但最后死于最古老的风险――挤兑。
好银行尚且如此,那些层层嵌套、治理糜烂、居心不良的坏机构就更需要关进监管笼子里。而这也是监管不断学习、不断长出牙齿的过程。从安邦系到明天系,让我们看到资产驱动负债模式的崩溃和股权穿透监管的急迫。自此,人们对大股东掏空金融机构和内部人控制的危害更加清楚,对公司治理的重要性更加笃定,对金融创新中的泥沙俱下更加审慎。
更远的还有P2P,更近的则是村镇银行,其风险爆发,都是包括监管在内所有人不曾预料到的。我们只能说,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是个修罗场,人性主导着交易。P2P的初衷是普惠,村镇银行的初衷则是下沉,都是为了增加金融供给,但最后的走向,确实并非政策初定者所能预判的。也正是因为前瞻监管知易行难,也凸显了一旦监管预判得当,是多么的可贵。比如对互联网存款的叫停,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村镇银行风险的全国化。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这几年一直处于强监管之下,“保险姓保”和“持牌经营”,日渐占领市场心智。此次金融监管体系重塑之后,无论是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如何调整,三大金融监管机构如何分工,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把金融风险管住,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一周回顾
#
国寿太平校招火热:岗位过千,聚焦营销、科技、管培生!
#
保险上“两会”|扮演好角色:既要风险管理,又要健康管理!
#
“中国保险营销30年?朱小花:保持空杯心态,归零再出发!
#
保险上“两会”|直面养老供需难题!保障体系、服务模式如何完善?
#
致敬巾帼女将 | 领略10位保险业女性董事长、总经理的行业洞察!
#
重磅!银保监会不再保留?大整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雏形初现!
#
保险上“两会”|五提“失业保险”!如何让失业者更有保障?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A智慧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董萍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