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AI)已深度融入教育领域,引发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4月11日,“2025 年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专家学者、学校领导、企业代表等,深入探讨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孩子,为教育的未来探寻方向。
研讨会现场 中国经济网记者王岩摄
AI 融入教学环节
在当前教育体系中,AI 在多个方面得到应用。学生可以利用 AI 辅助学习,比如通过智能学习软件进行知识点巩固、口语练习。在英语学习中,AI 能提供标准发音示范和口语对话模拟。老师在教学各环节也鼓励使用 AI,备课借助 AI 搜索资料、设计教学活动;授课时运用智能教学工具活跃课堂氛围;评价学生时,借助 AI 分析学习数据,更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各方合力,AI 赋能教育
面对人工智能的浪潮,各方积极探索利用 AI 赋能教育的路径。
理论专家从专业视角提供指导。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智能技术与教育应用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黄华提出主动拥抱人工智能以实现基础教育提质增效。生成式 AI 为个性化科学教育带来新机遇,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科大数据研究院创始院长王元卓认为其能驱动个性化学习,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定制学习方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企业则凭借技术优势,开发垂类(垂直领域)人工智能系统。深圳叉子科技首席执行官林子�V在现场展示了其垂类人工智能系统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该系统针对教育领域的细分场景,开发出如定制化电子练习册、智能批阅等功能,把老师从繁重的基础劳动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时间思考更高维度的教育工作。同时,这一系统还能成为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桥梁,学情报告一目了然,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学习情况。
学校致力于让 AI 服务教育全流程。从备课、授课到课后辅导,AI 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常熟市滨江实验中学副校长肖晓峰等认为,在备课阶段,教师利用 AI 获取丰富教学素材;授课时,借助智能设备提升互动性;课后,AI 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作业和辅导,提升学习效果。天津市第一中学滨海学校校长苗利军也指出,学校在利用 AI 的同时,要注重学习活动设计。对于学术性、标准化作业,采用限时作业的方式,避免学生过度依赖 AI;而回家作业则设计为创意型或实践型作业,让 AI 只能提供方案和指导,无法直接给出成品,以此锻炼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
重塑能力培养重点
在人工智能时代,孩子需要具备的能力与传统教育有所不同。以往教育侧重知识记忆和应试技巧,而如今,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数字素养成为关键
王元卓强调,在未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不仅要看其自身素质,还要看驾驭 AI 的能力。但目前人工智能仍存在局限,如对复杂问题的规划能力、主动提问和设定目标的能力尚不完善。这就需要家长从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提问能力,培养他们自己设定目标的能力。培养创造力,鼓励孩子突破常规、大胆想象,才能在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批判性思维帮助孩子辨别信息真伪,不盲目接受,学会分析和判断。在数字环境下,数字素养不可或缺,包括信息获取、处理和安全保护等能力,让孩子在虚拟世界中安全成长。
人工智能为教育带来无限可能,我们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在政策引导、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实践探索中,找到培养孩子的最佳路径,让孩子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绽放光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向新高度。
(中国经济网记者 许怡 王岩)
(责任编辑:董萍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